《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挪动》,霍宏伟著,中国财政经济出书社·弦歌2025年1月版。
《易·乾》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东谈主。”将“飞龙在天”的含义合在一皆,还组成了一个汉字“龑”(yǎn)。早在春秋时期,龙纹即已出咫尺铜镜之上。1987年,在新疆和静县察吾呼西周详春秋坟场发掘出土两面龙纹镜。两千多年来,中国铜镜史上的龙纹形象履历了三次挪动:第一次是战国晚期至西汉,第二次是隋末唐初至盛唐,第三次是晚唐五代至北宋。今东谈主不错通过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龙纹,访古寻幽,感受中国龙的神色与魔力。
第一次挪动:战国晚期至西汉
第一次挪动是在战国晚期到西汉,铜镜上龙的形象特色由蛇形到兽形,由抽象到具象。从组合来看,战国龙纹镜是些许个龙纹组合在一皆,到了西汉,逐渐变成四神组合,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汉时,又接踵出现了双龙、龙虎组合。
河南南阳战国晚期墓出土四龙镜,龙纹回归曲颈,身躯圆转,双翼呈圆弧形内卷,其体形更像是蛇,龙爪为两个爪。国博“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展出的战国三龙镜,龙首吻部较长,长尾后伸上扬,龙爪为三个爪。三条龙的姿态夸张奇异,反应出战国匠师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好意思国弗利尔好意思术馆储藏有一面传为洛阳金村战国大墓中出土的错金银六龙镜,金龙、银龙各有三条,首尾链接。金龙是用一种俯瞰的视角发挥出来的,银龙是侧面的形象,龙口大张,脑后有龙角,行动伸展,龙爪为四个爪。其体形犹如六条回文走动、游走不定的蟒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龙爪数目尚不固定。
新疆察吾呼坟场出土春秋时期龙纹镜(《新疆文物古迹大不雅》,第171页)。
在战国镜中,还有一种蟠螭纹镜,学者一般以为蟠螭是属于龙、蛇一类的动物。国博藏湖南长沙桂花坛出土蟠螭纹镜,镜背上的纹饰以弧形线条的款式呈现出来,终点密集,不易辨别龙首与躯体,有很多细节值得品尝。到了秦代,这种蟠螭纹镜接续流行,如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代墓出土的蟠螭纹镜,仍然延续战国以来的这种纹饰。
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镜上龙纹一般为蛇形。东汉王充《论衡·讲瑞篇》云:“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意即龙无意候像蛇,蛇无意候像龙,龙和蛇的形象无意是重复的,如一面带铭文的西汉长乐未央羽东谈主畜牲镜,镜钮下方即是一条龙首蛇身的形象。
传洛阳金村战国墓错金银六龙镜(《中原龙鉴》,第5页,图2)。
西汉早期铜镜上的蛇形龙纹是一个过渡形态,其典型代表是淄博西汉皆王墓五号器物坑出土的龙纹大方镜,为咫尺所能见到的最大龙纹镜。高115.1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达56.5公斤,被罗哲文先生称为“镜王”。此镜上的龙纹形象不错说呈现露面部侧视加上身躯俯瞰的视角。龙首吻部上扬卷起,龙口大张,确凿接近90度,龙口中间是龙舌,脑后有一弯刀似的龙角。扫数这个词体态呈S形。位于躯体两侧的行动,包括前肢、后肢,终点有劲度,确凿就像畅通员发达的小腿肌肉。龙爪均为三爪,有点像清代慈禧太后戴的指甲套,极其尖利。大方镜的最底下,即龙尾部分,本该惟有一条尾巴,为了保持平衡,汉代匠师就在龙的左侧又加了一条尾巴,变成了双尾,主如果为了达到视觉上的一种平衡。
到了西汉晚期,龙纹的体态渐渐由蛇形变成了兽形。出土于长沙北郊西汉晚期墓的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镜背上的龙纹还是呈现一只猛兽的形象了。洛阳五女冢新莽墓出土一面西汉永始二年(公元前10年)四神博局镜,经由笔者的验证证实,这是咫尺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编年镜。如果仔细看镜钮的下方,龙的体态还是具备了野兽的神情。
1956年,西安东郊十里堡出土新莽时期鎏金言四神博局镜,镜上四神中的青龙还是完全是像老虎相同的体态,头上还有一独角,履行上应该是两个龙角。外饰一周铭文带,顺时针标的旋读:“言之纪从镜始,仓(苍)龙居左虎在右,辟去不羊(祥)宜古(贾)市,长保二亲利孙子,寿敝金石西王母。”洛阳涧西丽春西路202厂92号汉墓出土尚方四神博局镜背一周铭文亦云:“巧工刻之成著作,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左龙右虎辟不羊(祥)”,“羊者,祥也”,两字通假;“朱鸟玄武顺阴阳”,“朱鸟”即是朱雀。这些铭文恢复了汉代匠师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铸在镜背上的压根原因,是为了保护子孙万代,双亲都能够过上荣华、蓬勃的生存,如金石相同龟龄。
国博“镜里千秋”展览展出新莽鎏金四神博局镜上的龙纹(范立照相)。
除了作为四神组合中的一员之外,东汉铜镜上的龙纹无意候还唱独角戏。如国博馆藏一面东汉镜背上惟有一条C形盘龙,环绕着镜钮。东汉还有布局呈太极图式的双龙镜,展现出的是两条龙的侧面形象。一面东汉龙虎镜,一龙一虎夹钮宝石,怒视张口,造成龙虎组合,此即汉代镜铭上所说的“左龙右虎辟不羊(祥)”,起着趋吉避邪的作用。东汉镜上的龙纹无意还会遮拦在镜子角落。
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铜镜上的龙纹完成了第一次挪动,龙纹形态由蛇形变成了兽形,终昭彰由些许个龙纹组合到四神组合的变化。
第二次挪动:隋末唐初至盛唐
第二次挪动是在隋末唐初至盛唐。隋末唐初之际,龙纹镜复旧了汉代以来的传统,龙依然是四神之一。当十二生肖镜出现后,它又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诚然龙的体态仍是兽形,龙体却由清癯修长逐渐向着纷乱有劲的标的发展。
1957年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光正随东谈主十二生肖镜,龙的形象并不杰出,与其他十一种生肖动物处于团结地位。1991年西安南郊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出土的四神十二生肖镜,镜上青龙身躯显得修长微细,双翼较短,长尾上扬内卷,周围祥云仿佛在飞舞着,呈现出皆备的动感。
西安南郊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出土四神十二生肖镜上的龙纹。
时至盛唐,龙纹镜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条盘龙成为镜背上的主角,其体态强健,行动有劲,拾零激越,反应出大唐倨傲的盛大与粗豪,这是什么原因呢?孙机先生的一段证明恢复了这个问题:环球说到龙的时候,总以为龙一直是皇权的记号。在漫长的岁月中,并不是这么。秦汉时莫得完全将君主和龙的辩论固定在一皆,而是到了唐代把天子和龙辩论得愈加紧密了。在唐代遮拦龙纹的器物中,铜镜最具代表性。唐玄宗把我方的诞辰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到了这一天,天子给大臣们颁赐铜镜,这种铜镜主要即是带有“千秋”铭文的盘龙镜。西安郭家滩65号唐墓出土一面“千秋”铭文盘龙镜,镜缘上、下各有一字楷书体阳铭,永别为“千”“秋”,文件记录的千秋镜在现实中找到了实证。可知大唐开元盛世之际,玄宗李隆基对于龙纹镜的怜爱,是盘龙镜盛行何况佳作频出的主要原因。
对于唐代盘龙镜的锻造,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扬州是其时的一个铸镜中心,进镜官扬州服役李守泰也曾供献给唐玄宗一面镜子,其主体纹饰是一条盘龙,他还隆重禀报了铸镜前后碰到的神奇履历。在他们铸镜之前,来了一老一小两东谈主。老东谈主叫龙护,幼童叫玄冥,对铸镜匠吕晖说:“听说你们在这儿铸镜,咱们来看一看,想给你们帮襄理。”于是镜匠就让他们进到铸镜作坊内部,三天三夜之后,门开了,镜匠带着东谈主到内部找,找了半天,这一老一小两东谈主确凿就像挥发了相同,找不到了,只留了一张纸条,说到这面镜子约略是什么神情,其“镜鼻如明月珠”。镜匠吕晖等东谈主把铸镜的炉子移到船上,这船驶进了扬子江中。铸镜之时,仿佛听到了龙吟之声,声息相当大,其后镜匠把这面镜子铸出来了。龙护老东谈主临走之际,留住了一首《铸镜歌》:“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尽。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聪。”玄宗听了之后,下诏派专东谈主撑持此镜。
隋唐时期的“两京”,是指东京洛阳、西京长安,这两座都城一带出土的铜镜均具有代表性。上文提到了出土于长安的“千秋”铭文盘龙镜,再来望望洛阳北窑村发现的盘龙镜。仔细不雅察一下略显狭长的龙口,不错看到除了上扬长卷的龙舌之外,还有一颗小圆珠,这恰是传闻中的龙珠,即生永生命的龙卵,据说来自龙的颌下或者是龙口中,文件还有一些对于龙珠的记录,其中一条规件说得相比理由,来自清代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卷一五:广西合浦有一东谈主得到了一颗龙珠,但他不知谈稀薄,就用龙珠换食粮了。换了以后,得到龙珠的东谈主将珠子放到了我方嘴里,一不看重,他把它吞下去了,以至于腹胀,吃不下饭。屡次入水,混身长鳞,变成了龙。他住的场合渐渐深陷,变成了龙渊,称为“龙村”。南京博物院储藏有一幅清代黄慎所绘《探珠图》,容颜的是一位老者战胜了一条龙的场景。龙匍匐于地,老者骑于龙背之上,从其口中获得一颗龙珠,合手于左手中。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黄慎《探珠图》(朱万章供图)。
国博储藏有一面唐代大型盘龙镜,应是皇家御用之物,直径达到了31.6厘米,是咫尺能够见到馆藏直径最大的盘龙镜,在国博举办的“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展出中成为明星展品。认真端量一下这面盘龙镜的细部,龙头腾贵回眸,龙口大张,面向镜钮,唐代匠师还是把镜钮视作龙珠来进行联想。龙体随形就势,龙鳞密布,行动劲健,龙爪尖锐,不错看出匠师将神龙描写得详尽入微,是以才有了活灵活现之感,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让东谈主能够感受到盛唐神龙的大气磅礴与英武之势。唐代盘龙镜的特色,除了龙珠、三爪之外,部分盘龙纹还有一个“尾缠腿”的特色,即卷曲的龙尾与后腿相缠绕。
除了盘龙镜之外,还有一种升龙镜,见于江苏仪征莱茵达64号唐墓发掘品、湖南出土双升龙镜。两龙相峙,腾空而起,缓缓飞腾,双翼英俊,两个龙爪高高举起,仿佛是要击掌而鸣的嗅觉,实则护佑着一个三层花盘,龙体两侧饰以祥云,龙尾亦然缠着后腿。今东谈主还能够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读到一些吟哦“龙镜”的句子,令东谈主回味无尽:
眺瞻情未终,龙镜忽游骋。(南朝梁·萧统《钟山解讲》)鉴悬龙镜,明逸照于咸阳。(唐·骆宾王《上郭赞府启》)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唐·钱起《送李医师赴广州》)
铜镜上龙纹的第二次挪动,是从隋末唐初到盛唐,诚然其体态一直都是兽形,却从体格修长的兽形演变成躯体纷乱的兽形,看起来威猛强健。在组合方面,由四神组合、十二生肖组合演变为落寞成图的发挥款式,龙纹的遑急性越来越显裸露来,这是与皇权赓续得到加强密不可分的。
第三次挪动:晚唐五代至北宋
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第三次挪动,即自晚唐五代至北宋,又从兽形回到了蛇形。晚世以来龙的形象在北宋基本得到定型,出现了程式化的发挥款式,对元明清以及近当代产生了长远影响。
洛阳博物馆储藏的唐代十二生肖飞仙镜,镜钮下方有龙的形象,呈疾驰之势,其体态由盛唐盘龙镜的纷乱威猛,逐渐演变为中晚唐时期十二生肖镜中飞龙的修长硬朗。五代时期,十二生肖镜接续流行,只不外这种龙纹看起来有点变化。从浙江临安板桥乡五代八卦十二生肖镜上的龙纹模蓝本看,三个爪还是简化,由爪足变成了蹄足。1983年,四川巴中出土五代前蜀武德军八卦十二生肖镜,锻造的辰龙有点迁延,此时的铸镜工艺水平比盛唐和晚唐要弱很多。
到了北宋,龙的形象从兽形又回到蛇形,龙纹再次出现四个爪,并渐渐固定下来,这是第三次挪动呈现出来的特色。北宋郭若虚《丹青见闻志·叙制作楷模》云:“画龙者折出三停,分红九似,穷游水曲折之妙,获取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liè)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其中,“三停”即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九似”,在《尔雅翼》中有讲明:“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郭氏画论所述成为一种画龙的定式。画家在画龙时,主如果按照这种“折出三停,分红九似”的发挥方式来绘图龙的形象。
天津博物馆储藏有一面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盘龙镜,诚然龙纹不甚表露,却还不错看出其体态还是完全由唐代的兽形变成了蛇形。1979年,浙江武义县柳城犁耙厂出土一面北宋双龙连系镜,位于镜钮左侧的这条龙咬着右侧一条龙的尾巴。双龙连系纹在汉代画像砖中已有此类纹饰,但是没意想,到了北宋,尽然还有这种龙咬尾的图像出现。龙体一侧都带有翅膀。在龙首、脊背外侧,还饰以祥云纹,这是一面纹饰迥殊的双龙镜。
天津博物馆藏北宋政和四年盘龙镜。
国博储藏有一面龙虎丹鼎镜,纹饰较为表露。镜钮左、右各有一龙、虎,中央镜钮可视作一粒金丹,底下是三足鼎,立于岸上,在水中还有一只神龟。唐代龙纹镜“尾缠腿”的特色在南宋时接续得到采纳。2024年元月,国度邮政局刊行了两枚一套的甲辰年邮票,其中第二枚邮票即是“辰龙献瑞”,遴荐了“祥龙拱璧”纹饰,与南宋龙虎丹鼎镜构图相似,可知邮票上的双龙拱璧纹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今一体”得到了充分印证。
辽宁阜新塔基计帐出一面辽代双龙镜,构图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纹样里的“太极图式”,呈逆时针标的旋转,且龙尾缠着后肢,绞缠在一皆。另有一面金代承安四年(1198年)双龙镜,两条龙一上一下。一条龙位于镜钮上方,这条龙莫得龙角;在镜钮下方还有一条龙,有龙角。两个龙首约莫平行。这两面辽金时期的双龙镜上的龙纹均为蛇形,屈曲曲折,形若巨蟒,祥云环绕。
除了这种双龙镜之外,金代还铸有与龙女相关的柳毅传书故事镜。据唐李朝威演义《柳毅》所云:书生柳毅在泾川碰到了洞庭龙君的犬子,困辱于泾川龙子。龙女让柳毅襄理,给家里带一封书信。柳毅到洞庭龙宫传书之后,龙女的叔叔钱塘龙王赶到泾川,救助了龙女,蓝本策画让龙女嫁给柳毅,但是柳毅未搭理。柳毅回家之后,先后娶了张氏和韩氏,都苦难死亡了。第三次娶了卢氏,过了一个多月,发现卢氏竟然是他救助的龙女。唐代岑参《龙女祠》诗里说到“龙女那边来,来时乘风雨”,不错想见其时龙女在民间还是作为一个祭祀对象了。
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摆列展厅中,不错观赏到1976年黑龙江阿城出土的金代柳毅传闻故事镜。在镜钮左侧,铸有两东谈主相对而立的形象,描写的是龙女手里拿着书信准备交给柳毅的场景,隔邻有三只小羊。镜钮右侧,柳毅的仆东谈主牵着六畜,静静地等候着主东谈主。国博储藏的另外一面柳毅传书镜,与上头镜子反应的故事情节不同。画面中,柳毅站在岸边,龙女还是被救助回到了洞庭湖,她立于水上与柳毅谈别,柳毅行将踏上回家的路径。
有元以降,龙纹镜依然流行。元代至元四年的双龙镜在国博“龙肇新元”展览中不错看到,但这面镜子纹饰布局奇特,两条龙永别横置于镜钮高下,呈逆时针标的排列。一条龙首向下,另一条龙抬头朝上,均为龙口大张,濒临龙珠。陈传席先生建议:元代政府规定,天子、宫廷使用的龙纹是两角、五爪,民间不可用,只可用四爪或者三爪。到了明清时期,接续沿用这个规定。
推特 拳交1971年山东邹城明代鲁王朱檀墓出土洪武六年(1373年)云龙镜,龙首五官、身躯、拾零锻造致密,龙爪为五个爪,铭文表露可见,推断有可能是明初朝廷犒赏给鲁王的皇家铸镜。唐代盘龙镜上的“尾缠腿”特色,经由长期演变,变成了“腿缠尾”。诚然说这一时期把唐代盘龙的特色发挥光大了,作风却已是大相径庭。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鎏金万积年造龙凤镜,使用时辰较长,有磨损的萍踪,以至于只可大体上看出神龙的轮廓及行动,最遑急的是不错鉴识出龙爪是五个爪,此镜应是皇家作坊锻造的,直径为28.4厘米。中国古东谈主矜重龙凤呈祥,镜背上有一龙一凤,作为成婚用镜是最为合乎的礼品。
大顺三年(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双龙镜,镜背钮上头有“大顺三年”编年。“大顺”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建树大西政权使用的年号,此镜应是该政权所铸。“江口千里银”遗迹发掘表情也曾荡漾宇宙,还被评为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但是,在江口遗迹出水遗物中,莫得出现访佛的双龙镜。这面镜子上的两条龙,如同“怪神情”,还是莫得了飞龙的气质与韵味。
故宫博物院藏一面清代晚期彩漆双喜龙凤镜,镜钮上是红色“囍”字。镜钮下方两侧各有一龙一凤,有龙凤呈祥的寓意。龙首腾贵,注视镜钮。横眉竖眼,龙爪是五爪,它的直径比上述明代万积年间的鎏金龙凤镜要大,达到34.2厘米,应该是宫廷御用品,两者均属于特种工艺镜。
故宫藏清代彩漆双喜龙凤镜(何林主编:《故宫藏镜》,2008年,第268页,图141)。
第三次挪动,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一时期龙纹的体态基本定型,又从兽形回到了蛇形,出现了单龙或者双龙成图的发挥款式。元明清时期,镜上龙纹复旧北宋以来的特色与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化。
龙纹镜三次挪动的原因偏激学术价值
在中国铜镜史上,为什么龙纹形象有上述三次挪动呢?抽象起来说,即《易·乾》《文言》第四节所云:“‘竟日乾乾’,与时偕行。”铜镜上龙纹形象三次大的变化,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力荣枯、社会生存以及想想文化不雅念、审好意思习尚等多种成分交汇在一皆造成的恶果。在题材内容方面,如果要辩论中国古代铜镜纹饰的话,那么龙纹演变应该是重心选藏的问题,因为龙纹是古代动物纹饰中最为遑急的纹饰之一,应该牢牢收拢此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发挥款式方面,龙纹镜既有浅浮雕,也有小数的高浮雕、减地平雕加阴线刻,以致遴荐错金银、嵌入螺钿、彩漆等特种工艺时期,发挥手法多种种种。
说到龙纹镜的发展法例,不错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从宏不雅上来看,演变特色是由简入繁,由抽象到具象,由遮拦到写实;其二,就视觉形象而言,龙纹主流的发展轨迹应该是从蛇形到兽形,再到蛇形,若用好意思学的谈话来说,即阴柔—阳刚—阴柔;其三,对于镜上龙纹的爪数变化,战国时期有两爪、三爪、四爪,尚未固定,西汉早期为三爪,多数情况下青龙形象太小,不易辨识爪数,唐代龙纹三爪最为杰出,接下来是宋辽金时期的四爪,再到元明清时期的五爪,反应出来的是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突显其跻峰造极的政事地位,而元代以来民间使用龙纹爪数只然而三爪、四爪。
对于龙纹镜的学术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龙纹镜种类丰富,时间蝉联,在中国铜镜史上具有遑急地位,为辩论社会生存史提供了鲜美的什物质量;二是科学价值,部分龙纹镜形制刚劲、纹饰表露,锻造工艺时期难度较大,反应出其时非常高的铜镜制作水平;三是艺术价值,各个时期的龙纹镜联想缜密,构图平衡,或抽象抽象,或具体写实,呈现出不同期代东谈主们的审好意思习尚,为辩论中国工艺好意思术史提供了广阔尊府。
通过对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三次挪动的商讨,不错看出铜镜上龙纹的形象描写由抽象到具象,性质由神话到平日,神情由威猛到温情,以至于成为今天咱们生存中东谈想法东谈主爱的祯祥物。《易·乾》云:“《象》曰:天行健,正人以自立束缚。”它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东谈主们想像中飞龙在天的神情,更是咱们中华英才高亢卓绝精神的充分体现。
本文选自《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挪动》,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书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家/霍宏伟
摘编/何也
剪辑/王铭博
校对/刘军母子淫荡网